• 新闻中心
    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 >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正文
    青岛开发区力推“碳汇渔业”

    建设人工鱼礁,发展生态养殖,是山东省青岛开发区实施海陆统筹战略、实现蓝色跨越的重要路径之一。 

     

    人工鱼礁——“吃”得是碳,“吐”出的是高蛋白

            不用投放任何饵料,更不用投放任何有可能污染海水环境的药物,在一个人工构筑的类天然环境中,越来越多的鱼儿喜欢再次聚集,并健体强身,繁衍生息……这样的养殖方式不但不会增加碳,由于养殖大量的贝类藻类,能够“吃掉”空气中的碳,正在悄悄为蓝色新区的建设做出贡献。
            青岛鲁海丰集团开发的石岭子人工鱼礁项目从2010年4月开始建设,已完成投资2.2亿元,相继投放大石块、混凝土构件、处理后的旧渔船等进行人工造礁,并在深水海域分期发展大型抗风浪网箱养鱼。目前,生态环境改善,资源明显恢复,鱼虾贝藻各类水产品品种大增,碳汇渔业的做法初显成效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从薛家岛街道办驻地南部码头出发,坐渔船行至6公里处的黄海内,远远看到一篇礁石区。这边礁石看似与天然礁石无异,而内容却大不相同。从水面到水底,是一片200公顷的天然牧场,在海藻密布的“森林”里,各种贝类、鱼类在这里聚集繁衍。通过鲁海丰的水下摄像资料就可以看到,海底深处,在由石头、废旧渔船、水泥桩构筑的海洋乐园中,绿色海藻附着其上,海参、鲍鱼、海星各种鱼类贝类嬉戏畅游,在人工鱼礁作用下,虽然速度缓慢,但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海洋生态链正在逐渐形成。据介绍,三年前,渔民在这边海域已经找不到什么鱼,半个小时都钓不上条鱼来,自从下了人工礁石,现在几分钟就能钓上鱼来,而且还有许多稀罕品种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海洋牧场更重要的作用,不在于短期的经济效益,而在于长远的生态修复和保持功能。据了解,海洋中贝类生物的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,它的生长需要消耗很多二氧化碳,是很好的碳汇生物。据统计,海洋生物每年可以捕获和储存870万~1650万吨二氧化碳,几乎抵消了全球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。海洋牧场从初级藻类,到小鱼大鱼,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。在人工鱼礁的保护下,一方面,能够推广生态养殖方法,改变过度捕捞的老办法,把捕鱼变成牧鱼,牧养出天然海产品。另一方面,则利用藻类和贝壳类捕获二氧化碳的能力,净化周边环境。

     

    碳汇渔业带动休闲旅游

            随着离岸开发力度加大,碳汇效应带来的“正能量”不再遥远——“生海变熟海,熟海变成金”,一个以海洋资源为依托、陆地资源为腹地的休闲旅游时代即将开启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目前,鲁海丰集团针对海洋牧场的休闲码头正在建设中。该项目下一步计划在石岭子礁建设海上游钓潜水平台;引进大型船只等游乐设备逐步建成具备现代休闲娱乐功能、体现青岛海滨旅游特色的大型综合性“海上乐园”。初步估算仅该项目建成后带来的年收益将达到2650万元。据了解,开发区将依托深水网箱渔业和生态渔业发展,逐步开展海上垂钓、观光等休闲渔业项目,努力建设集高效生态渔业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、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海上旅游基地。